三国中小乔叫周瑜什么 周瑜和小乔有子女吗

泪冰清2022-07-29 21:02:15情感574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众所周知是大乔、小乔,她们的美貌惹得曹操也想将其纳为己有,即使是早已名花有主亦无妨,无所谓,反正曹家又不是第一次干这事了,早有“前科”在灭袁绍时。孙策的大乔和周瑜的小乔,她们有多娇今天不说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美得能载入史册跨越千年人人尽知,事实就摆在眼前,不消我多废口舌。今反而想说说,这双美人儿姐妹们她们身份到底是妻还是妾?

孙策和周瑜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遇到大乔、小乔的?有没有过一番情意绵绵的热恋期?这些答案单看《三国演义》是没办法知道答案的,答案在陈寿写的《三国志》里头有几句略略带过。《三国志》: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从文中很容易得知孙策、周瑜这两哥们是在建安四年即是199年,攻下皖城后,纳得这双姐妹花。时年孙策、周瑜皆是25岁。再看这孙策好生自负,好大的口气,孙策对周瑜说,注意还是“从容戏”,那就是兄弟间或男人间总之没女生在场哪种轻佻(你懂的),表达的意思就是:“你看,她们两姐妹能嫁给我们就是好福分,乔公得我们这两女婿,那还不是高兴得很。”

这两段古文虽然简短但内容已足够丰富,因为从这里能够证明大乔、小乔的身份是妾不是妻。为什么?且看以下几点:一、正史的用词严谨正史的文字一般是严谨的,特别是“娶”、“纳”、“死”、“卒”等这些用以划明时间或身份的字眼,史学家们不会调皮的乱用。就像《三国志》里记载周瑜离世后,留有二子一女,长子周循、次子周胤,女儿周妃。而长子周循,素有周瑜遗风,但可惜“早卒”,好各位注意一点:古代是庶民(平民)去世就叫死,大夫身份去世曰“卒”。《三国志》记载长子周循“早卒”,那么按推理“卒”即是成年后了,而且是“早卒”那么约莫就是20岁左右。古代人由于受儒家《礼记》思想影响是很深的,凡事都有讲究,不然就不合“礼数”,这东西在古代不可以乱来,当然现在最好也不要乱来。

看历史有水平和没水平第一差别就在这些划分身份和时间的字里,只要稍微记住些划分字,装出高水平的样子那是随时的事。古风里“娶妻娶德,纳妾纳色”,这是那些时代的正常观念。所以在正史里出现个“纳”字而非“娶”字,可见她们是妾而不是妻,这是其一。二、传统的婚嫁《礼记》娶妻和妾的基本知识古代娶妻不单单为延续血脉,传宗接代,特别是名门望族,达官贵人更是为了伦理纲常,合两家之好,所以为什么娶妻古时讲求门当户对,说白了就是为了家越来越好。而“明媒正娶”,在娶正妻这过程中就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名分的问题也是“礼数”的问题,不可以马虎。按儒家《礼记》的娶妻过程,那就麻烦了要分六步(六部),即又叫“六礼”。

六礼的制度过程实在过于繁复,有兴趣的看官自己去翻查一下《礼记》我柳三就不在这里累述了,由于实在是繁琐,所以到宋朝时大家都烦了就将其简化为三礼就好了,分别是纳采、纳币、亲迎。那么纳妾,相对娶妻就简单多了,一不看门户,不管太多出身问题,所以用“纳”字相对“娶”字来说地位会低些。一句话娶妻是非常正规的,需要父母之言,门当户对,占卜八字,然后明媒正娶,下聘礼最后是铺十里红妆迎亲。而纳妾就简单了,富家公子特别是有作为的男子,纳一妾不需要哪些东西,只需小轿一乘,由侧门入男方家,哪怕没有迎亲。在《三国志》里用的“纳”字而无再没有任何婚娶描述,可以理解为是纳妾。这是其二。

三、语言轻佻和没经父母同意甚至门不当户不对三、语言轻佻和没经父母同意甚至门不当户不对

再次注意孙策从容戏周瑜曰!上文已提到这种轻佻出现的时候大多是什么时候。说白一点你娶了个老婆貌美,会让你自己的朋友去讨论吗?你说会?“真是信你个鬼你这个老头坏得很”!而且是“从容戏”就是一点也没所谓呗,又请问各位看官,你会让人讨论自己妻子时一点也无所谓吗?孙策“戏”什么内容?流离,什么意思?就是貌美之类。

乔公从正史里可以得知,只是寻常百姓家,并非什么名门望族,按理孙策之母也是严肃之人,特别是身处官宦家庭,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亲事,当然会更谨慎,孙母不会由着孙策胡来,而孙策也属孝子我看也不敢不禀告母亲,经由同意而后再行“六礼”。且看正史一句:攻皖,拔之,时得!就是攻下皖城时,孙策和周瑜就去纳她们二两姐妹了。那么综合上述所得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妾。当然鄙人学问粗浅,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可以不吝赐教为幸柳三史料参考:《三国志》、《礼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虾皮情感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xiopi.com/article/31504.html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