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最耻辱的一场战争 抗日时期国共怎么打起来的

猫系少女2022-07-04 21:32:43情感1351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的第一个大工程,就是修复黄河。

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郑州花园口炸毁黄河大堤,遏止了侵华南下的日军。

同时,造成豫皖苏44县黄泛灾害,近90万老百姓被淹死。

断流8年的河床、河堤,以及在此耕作的40万农民,面临历史性大变迁、大工程。

为避免修复给黄泛区带来新的灾难,经谈判,国共双方在5月18日达成实质性的《南京协议》,开始合作修复决口下游的河堤,并同时堵决口。

由此,黄河归故,进入快车道。

一、难题一、难题

纵观此浩大工程,从1946年2月设立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到1947年3月15日决口合龙,前后历时1年多。

首先说下面临的难题:

决口宽1.4公里。其中,河槽宽460米,浅滩1公里。1945年冬的口门水流,达746m³/s.

想改水入故道,而故道每年因涨水也淤高了河床,致使故道河床增高了2米多。

同时,决口上游的河床,8年来一直被冲刷,深至2米多。

所以,想要引黄归故,不仅要堵住1.4公里的决口,还要抬高水面近4米,才能让水流到低处的故道。

其难度,可想而知。

数十位国内外水利专家考证后,给出了堵口的总体思路:

在河面上打桩、架桥、铺铁轨,用火车往河里倒大量的石头,平填决口,抬升水面,引水入故道。

且堵口必须在枯水期进行。

二、第一次堵口二、第一次堵口

堵口,拟在夏汛到来前实施,计划第一次施工时间为:1946年3月1日——7月初。

各地政府通力合作,民工、物资、器材、公粮,应集尽集,齐心协力。

3月开始,第一批工人1826人,招募到位,多为黄泛区老百姓。

河南20多个县蒙受决口之灾,难民成批。现在,他们被政府以工代赈,一下子有了工作和工资。

而且,待遇还不错,吃的是“洋面”,所以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此次施工,是根据国外专家意见,在东西两坝之间打桩,然后在桩之间填充石头,逐渐把决口堵住。

据当时目击者后来的记录,为给堵口运石头,黄河大堤上铺设了专用的铁路支线。

火车拉来石头,推到河口边,数个大石头装进一个大铁笼,吊车吊起大铁笼,抛入水中。

如此重复。

然而,随着汛期的到来,河水猛烈,冲走了许多打好的桥桩,终致工程失败。

9月汛期结束,开始第二次堵口。

此次采取中国传统堵口法,抛填柳辊(gǔn法。

即,用大量的圆柱形的大捆柳枝,中间夹稻草、秸秆和石头,来遏止水流。

同时配合国外打桩法,“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具体为:

在西坝,边打桩边抛石头,以加固桥桩。

在东坝,抛填柳辊,挑出大溜,让水尽量从这边过,以掩护桥工作业。

同时,在口门上游,用连体大方船建浮桥,在船上不断抛填柳辊,以固护中部河底。

如此,三管齐下,齐头并进,昼夜不停,终于把冲毁的桥桩补齐。

然后,在桥桩上铺铁轨,让小火车在上面往河里大量地抛石头。

石头从外地运来,抛石平填,抬高水面后,开始引水渐入故道。

四、第三次堵口四、第三次堵口

第三次施工,从1947年1月下旬,到3月。

第二次施工眼看就要引黄归故成功的时候,进入了冬季。

始料不及的是,此时黄河上飘来了大量的冰块,迎来了凌汛。

冰凌,再次冲毁了桥桩。只得等过了凌汛再开工。

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后,这次更快了。

劳工们直接围绕冲毁的石坝,在两侧用大量的石头+柳枝,进行帮宽加厚,一点点填压水流的空间。

最后,用大捆大捆的柳辊,把最后的间隙填满。

同时,将故道挖深拓宽,使水更易入故道。

为避免春汛,各县召集工人增加一倍。现场人员密集如蚁,分工协作,昼夜不停。

车辆、石头、柳枝、秸秆、草绳……各种工具,各显神通。

在数万人的努力下,决口很快被束窄,“平均每24小时进展5公尺(5米)”。

3月15日,花园口终于合龙!

史载,3次施工,历时1年,现场天天有成千上万的劳工。而专任堵口工程的工人,多达5万人。

有关方面数据为:

此浩大工程,土工完成230万公方,工人工资发放940亿元法币,用石头20万公方;

购买柳枝1亿斤,秸料3800万斤,木桩20.4万根,麻绳草绳280万斤,铅丝21.3万斤……

当时就有人总结说,堵这黄河口,基本“等于拿钞票往河里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虾皮情感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xiopi.com/article/11003.html

标签: 黄河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