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海子为何要“卧轨自杀”?是精神分裂,还是对世界的无力抵抗?

沐流尘2022-12-15 13:30:41明星89

1985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死的时候,身边只带了4本书,兜里仅剩下2毛钱,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封极为简短的遗书:

“我叫查海生,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的教师,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原名査海生,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他是我国著名的当代青年诗人。

饥饿与贫寒,是海子童年生活的底色,在那个年代,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幸福。然而这些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就是奢侈的梦想。

家里面的四个孩子中,海子是老大,由于从小天赋异禀,父母一直对他寄予厚望。

1979年,年仅十五岁的海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在乡人眼中,这就是寒门 出贵子的逆袭神话,他日衣锦还乡,指日可待。

然而,现实生活的落差却让这个寒门贵子措手不及!

在人才济济的北大,他的天赋,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全班五十名同学,他年纪最小,且又矮又瘦,长着一张娃娃脸,看上去是那么的稚嫩。

还有,在他那件皱巴巴的西服下,藏着的是对家庭贫苦困境的忧虑,是形象不佳的自卑,更是对泯然众人的恐慌。

1982年,正在上大三的海子正式走上了诗歌创作之路。看得出来,写诗是他最快乐的事情,但也是最无奈的事情。因为写诗,既让他快乐,也让他受穷。

与其说他爱诗,还不如说他爱诗中的理想生活。正因如此,现实生活中的他,难合时宜!

1983年,海子从北大毕业,在当时那个还可以分配工作的年代,海子进入到了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然而,当身边的同事们个个都高升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穷酸的教员,每个月的薪水也只够用来复印诗集和维持基本生活。正因如此,他的初恋女友最终因家境悬殊而离开了他。

在现实与梦想面前,我们该选择前者,还是后者?这个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海子写诗,是他的梦想,但在现实面前,这个梦想却是那样的不合时宜。家人不断给他施压,让他放弃写诗,好好工作,而父亲更是明确告诉他:“写诗,写不出个新时代,还不如在工作上上进,评个职称。”

但,倔强的海子哪里听得进去,他一头扎进创作的海洋里,无法自拔!

随后,他不断给多家报刊写信、投稿,希望他们能发表自己的作品。但在80年代的北京,人才辈出,像他这种在其他方面一无所长,只想通过几首诗歌就获得别人的认同,实在是太难了!

作品不能发表,除了内心深受打击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生活的艰辛。有一次,母亲来到北京看他,临走时,他还给母亲塞了三百块钱。

母亲感动地以为儿子出息了,但事实上,这些钱却是海子给朋友借的。他当时的生活,形容起来就是四个字——一塌糊涂。

在这样近乎绝望的日子里,海子每天都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有多严重呢?正如他诗中写的那样: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在生命的最后,海子决定抛下一切,远游四方。他走过青海、西藏,试图在这段旅途中找到一条现实的救赎之道,但最后,却只有“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终于,在这样的重重压力之下,他再也没有挺过来,毅然选择了‘卧轨’。

当然了,有人说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得了精神分裂;也有人说他疯了。但其实都不是,他的死,不过是一个平凡人对这个世界的无力抵抗罢了。

当然,我们虽然读过海子的很多诗歌,但却始终无法真正走进他的世界,品读他的人生。或许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我们就算竭力去研究和讨论,始终还是无法触及到当事人的内心真实感受吧!

不过话说回来,海子虽然去世了,但他的诗集却永远保留了下来,让我们能切实感受到这个青年诗人的文采与情怀。

最后在文末,笔者推荐各位读者能去读一下海子的这部诗集——《海子的诗》,我相信它一定能感动到你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虾皮情感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xiopi.com/article/53533.html

标签: 海子
分享给朋友:

“诗人海子为何要“卧轨自杀”?是精神分裂,还是对世界的无力抵抗?” 的相关文章

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解读天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的原因

“我活着没有意义了!” 午夜时分,当这声绝望的痛呼在中国政法大学教工宿舍内响起时,很多人都被吓醒了。 声音来自教员查海生的房间。 众人紧张地敲开了查海生的房门,关切地询问发生...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