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解读天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的原因

沐流尘2022-12-15 09:16:42文章70

“我活着没有意义了!”

午夜时分,当这声绝望的痛呼在中国政法大学教工宿舍内响起时,很多人都被吓醒了。

声音来自教员查海生的房间。

众人紧张地敲开了查海生的房门,关切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开门的年轻人面色苍白、满头大汗,却依旧保持着一贯的温雅礼貌:

“抱歉打扰了,刚刚只是做了个噩梦。”

见查海生无恙,大家以为,这只是场意外的噩梦,过去就没事了。

却不料,这次午夜惊魂,只是一场真正悲剧的开端。

“噩梦事件”隔日,查海生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仅有25年的短暂生命。

这个本名查海生,笔名海子的年轻教员、新锐诗人,毫无预兆地潇洒离开,留给世界无尽伤怀与喟叹。

最炽热的爱,最冰冷的痛,

最天才的诗人,最孤独的男孩,

查海生,或者说海子身上,似乎总有许多对立统一的矛盾点。

在他那段不长的人生中,有漫长的艰辛旅途,等待人们去探寻。

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子的故事,解密这位天才诗人的生命密码。

天才的陨落 死因一度成谜

1989年3月26日中午,刚满25岁的海子,独身上路,开启了一段不归之旅。

前一晚那场噩梦,令他整个人都有些麻木。

他沿着山海关到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道,缓缓地走着,没有目标,也不在意走了多久。

行走过程中,路过了一片与家乡景色很相似的麦田,这让他感到熟悉和亲切,长久在苦痛中煎熬的内心,似乎得到了些许慰藉。

走累了,他便在铁轨上躺下,任凭呼啸的火车在身上奔驰而过,带走他年轻的生命。

海子走得平静而满足,但他的死讯,在其所供职的中国政法大学、在当时的中国文坛,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关注的焦点,便是他为何突然自杀。

在卧轨前,他共留下了5封遗书,分别写给家人、友人、单位领导。

在每封遗书中,他都不断强调:

“我的死,是常远和孙舸造成的,他们通过气功,控制我的思维,让我长期遭受折磨”。

在给家人的那封遗书中,他更言辞激烈地强调:

“如若我精神分裂,或自杀,或突然死亡,一定要找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常远报仇,不过首先必须学好气功。”

看起来,他的死因,似乎与常远、孙舸脱不了干系,并且带着点儿“气功”之类的玄幻色彩。

但人们整理海子的随身遗物时,却有了不同的发现。

卧轨时,他身上带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我叫海子,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的教师,我自杀和任何人没有关系。我以前的遗书全不算数。”

遗书与遗言的内容,明显前后矛盾,从这些荒诞混乱的说法中可以看出,在自杀前,海子的精神状态可能已经有些不对。

他对常远、孙舸的指控,自然也立不住脚。

有关部门的调查,也证明了遗书上的内容,只是海子在精神失常状态下的呓语。

常远、孙舸在接受问话时均表示,他们与海子是朋友,平时关系融洽,从未有过冲突,完全不明白海子为何要这样说。

此后,官方经过多番取证,又给出了自杀的第二个解释:

精神分裂。

这个说法,也是目前大部分人都认可的。但却遭到了海子生前挚友、诗人西川的强烈反驳。

西川在缅怀海子的文章中,从朋友的角度出发,对海子的死因做了详尽的解释。

他认为,海子的自杀,不是所谓“精神分裂”,更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年累月精神的变化。”

从对生命充满热爱到绝望苦痛,海子的精神世界经历了近乎两极分化的强烈波动。

引起这些变化的,正是他25年戏剧般的割裂人生。

割裂的人生 苦乐交替冲击

海子的人生,被温柔的爱意与残酷的冷遇撕扯,割裂成截然相反的冰火两重天。

在大学毕业前,他一直是备受宠爱的孩子。

他原名查海生,于1964年3月24日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查家湾村。

在小海生出世前,查家已经连续夭折了两个女儿。因此,父母格外珍惜这个小儿子。

幼年时,海子十分孱弱。邻居告诉他的父亲查振全,红糖水可以给孩子补身体。

査振全便徒步走了几十里山路,从县城的供销社买回几斤红糖。

冲出的红糖水甘甜芬芳,他与妻子却一口都舍不得品尝,全都都留给了儿子。

小小一碗糖水,承载的却是查振全夫妇对小儿子毫无保留的爱意。

在父母的关爱中,海子幸福地长大了。

他天资聪颖,成绩优异,15岁时,就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

在北大读书期间,海子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孩子,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而身处顶级学府,海子的视野,也在不断扩展。

他读大学那个阶段,正是汪国真、舒婷等诗人作品风行的时候,在北大校园中,几乎每个学生都能随口背出几句他们的作品。

在这样的环境中,海子自然而然地爱上了诗歌,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他也因为诗歌,与当时北大著名的两位校园诗人骆一禾、西川结缘。

骆一禾、西川都比海子年纪大,他们十分欣赏这个小弟弟,经常带着海子一起与其他诗友聚会、交流。

有挚友相伴,有最爱的诗歌,学业也十分顺利,年轻的海子,几乎拥有了最美好的一切。

或许正是青春岁月中这些闪闪发光的美好,让海子的天真赤诚、敏感柔软得以保留。

彼时的他,对生命、对世界,都有着无尽的好奇与热情。

令人遗憾的是,天真敏锐、热情浪漫的灵魂,往往最经不起现实捶打。

当海子踌躇满志,准备以一腔热血毫无保留地拥抱人生时,打击接踵而至,他的割裂人生,开启了残酷的新篇章。

他遭受的第一个打击,发生在实习期间。

1982年,法律专业的海子被安排到某法院进行对口实习。

他满怀期待,希望这段经历,能帮自己实现做个好法官的梦想。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实习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断绝了他的法官之路。

事情说来简单:他所在的法院法官收受贿赂,有失公允地处理了一个案子。

这个事件让海子深受打击,他理想中的完美世界,一下子破灭了。

他拒绝了学校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分配,在政法大学找了个校刊编辑的工作。

在政法大学,海子遇到了他的初恋。

刚开始的时候,两人情投意合,甜蜜的爱情一度让海子十分快乐。

但这段梦幻之恋,却是抹着蜜糖的利刃,重重刺伤了海子已经开始变冷的心。

女友的父母,听说海子只是个出身农村、收入平平的大学员工,十分不满,逼迫女孩与他分手。

几番挣扎后,女孩终究没能顶住家里的压力,黯然离开了海子。

这次失恋,对海子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根据他自己的作品记载,失恋后,他生平第一次冒出了自杀的念头。

从此,这种自杀情结就如一个魔咒,不断纠缠着海子,让他在苦痛中慢慢沉沦。

偏巧此时,他的几位好友先后成家,朋友聚会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他倾尽心血写出的作品,也不被当时的大众接受。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孤独与寂寞的折磨,都令他痛苦万分。

他跌跌撞撞走过漫长旅途,却发现,身边已经无人可以倾诉心声。

种种不顺,令海子的内心世界开始慢慢崩塌,诗歌,成了他唯一能找到的救赎出口。

不老的海子 他从未曾离开

痛苦的生活经历,激发了海子的创作灵感。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到诗歌创作中,将不断在心中翻滚的情绪诉诸笔端,留下一首首经典。

1984年,他首次使用“海子”这个笔名,创作了成名作《亚洲铜》。

之后的几年,是海子创作的高峰期,《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代表作,都写于这个时期。

诗歌让海子失恋后的灰暗岁月有了些微光亮,却也给他带来更沉重的精神负担。

在着手创作系列长诗《太阳·七部书》的过程中,他过于专注,对太阳这个意向的痴迷,几乎达到了病态的程度,这令他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恶化,甚至开始出现幻觉。

持续恶化的精神状态,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斯人已去,诗人却从未离开。

海子留下的作品,至今依然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在他最后的离世之地山海关,每年都有热爱诗歌的人自发集会,朗诵他的作品,追忆他的才华。

2001年,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的人民文学奖,将诗歌类获奖名额授予海子;

2003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收入了海子的作品《麦地》;

在当代诗坛,人们评价海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

海子和他的作品,始终璀璨闪耀,成为中国当代诗歌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颗明星。

查海生的生命,在25岁就结束了;

诗人海子,却一直活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虾皮情感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xiopi.com/article/53450.html

标签: 海子
分享给朋友:

“15岁考入北大,25岁自杀,解读天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的原因” 的相关文章

诗人海子为何要“卧轨自杀”?是精神分裂,还是对世界的无力抵抗?

1985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死的时候,身边只带了4本书,兜里仅剩下2毛钱,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封极为简短的遗书: “我叫查海生,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的教师,...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