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漫这事,扯下多少“艺术家”的遮羞布?

夕颜花开2022-10-30 12:59:07明星74

最近,国内摄影师陈漫摊上大事了。

2012年,她为《i-D》杂志拍摄了一组照片《中国十二色》,近日,这组照片在上海的《迪奥与艺术》重新展出,引发巨大争议。

这组照片中十二个姑娘,无一例外,都是眯眯眼、雀斑脸、大脸盘子、还穿着奇装异服,

大家看了普遍觉得不舒服,陈漫也被质疑“丑化中国女性,讨好西方审美”。

陈漫是何许人也?

她是80后的美女摄影师,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她的社媒粉丝超过千万,可谓人气与实力兼具。

她给国内外众多大牌杂志拍摄过照片,和谢霆锋、张靓颖、刘昊然、杨超越等当红明星有过合作,而且还获得过“全球青年领袖”等称号。

而陈漫合作的《i-D》是由英国《时尚》杂志艺术总监创办的杂志,创刊已经超过40年,在行业内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陈漫2012年拍摄完《中国十二色》后迅速成为国际级摄影师,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2008年她拍摄5张图的价格是50万,而到了2014年,她拍摄一天的费用税后达到了300万,即使只做艺术顾问不亲自拍照一天的价格也有120万,可见给国外杂志拍照的镀金效果有多么显著。

如今面对网络上的舆论压力,陈漫在外网转发了一篇《聊一聊文化自信与艺术夸张》的文章,来回应。

大体的意思,就是她拍的这些照片,是艺术夸张而已,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不比上纲上线。

事件继续发酵,事情真的如陈漫自言的那么“轻描淡写”吗?

今天我们就抛开现象去谈本质,好好聊聊“陈漫事件”

真的“高级美”吗?与周杰伦、姜文一对比,问题就出来了

其实,这类“眯眯眼事件”最近层出不穷。

大众觉得这些人用心不纯,而这些人反过来觉得大众的审美太过偏狭,最后一方忙着输出情绪,一方忙着顾影自怜,然后双方不欢而散,事情不了了之。

这次陈漫事件的后续也差不多,事情发生后,很多大V接连上线,发了同样的通告。

通告的内容果不其然还是那一套,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们这群凡夫俗子根本不懂艺术。

如果我们再用“丑化国人”去讨伐陈漫,事情又会变成鸡同鸭讲的辩论困境,我们谈爱国,他们谈艺术,聊不到一块儿。

今天我们不谈创作者主观意图,就谈谈艺术本身。

审美不够多元化,这是许多出事后当事人的“遮羞布”,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恰恰相反,当下时代里,大家对美的感受已经足够多元化。

比如传统意义上歌手应该是字正腔圆,可是周杰伦出道后唱起歌来却咬字不清。

周杰伦自己解释声音对他来说只是一种“人肉乐器”,不着重于“咬字清晰”,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仅被大众接受,还成为了流行天王。

比如姜文2007年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许多人看不懂,但影片中那种美的东西我们是能感受到的,那种明艳的色彩,那诗一样的叙事结构都很抓人,用李安的话说,我虽然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比如前段时间综艺节目《导演请指教》里,梁龙导演就拍了一部“艺术版”的《疯狂的外星人》,很多观众看不懂导致影片播放了一半就停映了,在观众看来,这种“不美的”电影就是失败。

很多专业影评人立刻为它发声,有人甚至声泪俱下。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不怕你的东西小众,只要它是好的,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受众,现在观众的宽容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

就怕你所谓的高级是哗众取宠、故弄玄虚。

陈漫到底有没有刻意迎合西方审美?陈漫的创作“另辟蹊径”或许是对的,但具体执行出现了3个严重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陈漫合作的《i-D》杂志,它的画风是这样的。

这是一家主打反叛和先锋的杂志,它的风格就不是符合大众审美,是十分前卫的,陈漫那组作品似乎也是符合这种调性的。

其实艺术发展到一定的境界后,一定不是对美简单的描摹,它是将批判和反思结合在其中的,“好看”只是它的副产品甚至是对立面。

我们拿大家熟悉的电影举例,作为第八大艺术,很多具有开创性的电影并不“美”。

比如1895年的电影《火车进站》被认为是电影的开端,可它其实就是一个火车呼啸而过的镜头;

比如奥逊威尔斯的电影《公民凯恩》只是个人物传记片,一点儿也不好看,但却做到了多项技术革新,被称为影史最伟大的电影。

比如《四百击》、《精疲力尽》等老片子现在看也很无聊,但在当时却推动了电影的新浪潮运动,成为世界影史里程碑的作品。

而与之相反的是诺兰的电影,脑洞大开,眼花缭乱,十分美,却因为没有技法上的革新,其艺术价值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诺兰到后来也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拍一些“不好看”的电影了。

回到陈漫,她作为中国摄影界的中坚力量,理应有一个艺术家的追求,她另辟蹊径的创作思路或是对的。

但在具体执行时出现了3个严重问题。

第一,她的创新并不新。

她所谓的创新不是出自自己对艺术独到的理解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孕育出的灵感,而是直接拿来主义,把西方艺术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放进作品里,于是就出现“撞车”了。

她作品中那些眯眯眼,不仅丑,而且丑得很平庸,和西方早期电影里的满大人,现代西方企业选用的一些中国女模特,并无二致,甚至像批量生产出来的。

她为了规避俗套,反而陷入了另一种俗套,就算抛开爱国情怀,单论艺术,《中国十二色》也是拙劣的模仿作品。

第二,她的人和作品是割裂的。

某种程度上说,作品就是作者的一种人格的体现,两者必须保持一致,才能打动人。

比如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他在文章里批判了民族的劣根性,为何我们不会说他丑化中国人呢?

因为书中的观点来自于鲁迅真实的体验,也切中要害,鲁迅批判是并没有把自己摘出去的,甚至进行过深刻的自我剖析,他是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

陈漫的问题也在于此,她的人和作品完全割裂的。

现实中的她举止打扮十分正常,自拍照片也对符合大众审美,甚至还会刻意地把自己的眼睛P大。

显然她是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

可是拍摄作品时,她却换了另一幅腔调,用一种精分的状态来诠释高级美,最终的作品也一定是不伦不类的。

就像网友嘲讽的一样,如果陈漫平时自拍就是那种“高级美画风”,那她至少做到了表里如一,骂她的人至少会少一半。

早些年国内的某些公知,一边骂美国,涨中国人的士气,一边悄悄咪咪把家人都送到美国生活,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这种拥有分裂状态的公众人物其实比比皆是。

第三,陈漫创作动机有问题。

对这次事件,很多人还有这样一种理解——陈漫这么拍照其实是无心插柳,是西方文化入侵严重,潜移默化荼毒了她的审美。

可看了她的采访文章后,皮哥要说,她本身就对创作缺乏敬畏心。

一次采访,主持人问她工作的方式是怎样的?

陈漫很坦诚地说,摄影师和厨师一样,要看有什么材料,再看客人想要什么口味,结合这些需求去做。

“要看客人什么口味”,这充分暴露了陈漫拍照时的动机就是讨好客人,丢失了艺术创作中坚守自我表达的原则。

一阵分析下来,我们就发现,她在创作时无限谄媚西方是有违创作底线的,她或许是个技艺精湛的工匠,但距离真正的艺术大师还差得很远。

陈漫事件,扯下了多少“艺术家”的遮羞布?

最后,要说一下,陈漫2012年的事为何会在9年后重新被提起,这并不是偶然。

大家有印象的话就还记得,2012年前后,正是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闹得最凶的时候,国外出现了各种辱华言论,国内也有很多公知在黑中国,那时候网络是乌烟瘴气的,可彼时我们大多数人选择穷且忍让。

新冠疫情后,世界重新洗牌,我们国家在疫情中的表现出类拔萃,也大大提振了民族士气,中国的态度也开始强硬起来了。

今年,大批公知的账号被关闭,很多明星因为触碰了红线而凉凉,明星的国籍问题也变得异常敏感。

《毒液2》的主演汤姆·哈迪在2012年发表了一段对中国不友好的言论被翻出来,直接影响了本片的上映。

漫威在国内人气再高,新作不顾及中国人的感受同样也得承担相应的代价,陈漫事件在这个背景下被重新提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漫事件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我们的国民心态有了变化。

陈漫这事,不是个例,此事也从另一方面扯下了一些“艺术家”的遮羞布,给一些人亮了红灯。

如今再面对来自西方的不友好,及不怀好意的审美pua,我们也越来越“清醒”,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虾皮情感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xiopi.com/article/38456.html

标签: 陈漫
分享给朋友:

“陈漫这事,扯下多少“艺术家”的遮羞布?” 的相关文章

国内摄影师陈漫这事,扯下了多少“艺术家”的遮羞布?

最近,国内摄影师陈漫摊上大事了。 2012年,她为《i-D》杂志拍摄了一组照片《中国十二色》,近日,这组照片在上海的《迪奥与艺术》重新展出,引发巨大争议。 这组照片中十二个姑娘,无一例外,都是...

摄影师陈漫发文道歉!自称深刻意识到错误,已经下架相关作品

11月23日,明星摄影师陈漫终于发文就争议内容进行道歉。道歉信中,对于错误使用“少先队员”为标题的图片,陈漫将原因归结为由于自己艺术造诣尚浅,还未形成完整的艺术观,导致自己对作品欠缺思考,从而对少先队组织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同时,她表示会接受...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