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孔融让梨对你有什么启示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孔融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挑大的,只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看见了,问孔融:“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怎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道:“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父亲又问:“你不是还有个弟弟吗?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孔融答道:“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大的应该留给弟弟吃。”孔融四岁,上让哥哥,下让弟弟,深受推崇。
友善列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容了仁爱等传统道德的精华,更赋予其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和当代中国现实需要的时代意义。“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具有鲜明的现时代意义。(一)“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是人类社会和平健康发展的道德支柱。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既分工越来越细,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岗位和工作都不是孤立存在,那么,让“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成为人类社会和平健康发展的道德支柱,全人类共同创造一个友善的生活与工作气氛,确保人类社会整体功能和平健康发展显得十分必要。(二)“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是社会稳定、和谐、有序的必然要求。人和才能政通。“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已经成为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人友善待人,人必友善待他,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成就大事业,整个社会的氛围才会和谐,总体效率才会提高。这些年来,社会各界开展了各种互帮互爱互助活动,如“希望工程”、“送温暖”等活动,使“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扬光大,充分体现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高兴地看到,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同志之间、邻里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涌现出了无数友善的感人事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是社会稳定、和谐、有序的必然要求。(三)“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所倡导的群体性、互利性是公民生存的内在要求。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具有群体性和社会性的,“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是人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他人友善的人必然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而对他人敌视的人往往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生活中,会碰到许许多多来自别人的“对不起”。生活中,每个人也都可能制造许许多多的“对不起”。每个公民应当具备“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不但“敬业”,更要“乐群”,注意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待,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搞好方方面面、环环节节上的协作,这是保证我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亲身实践中弘扬和培育“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宣传引导,但是投身实践则是更为有效的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他人和集体、为学校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比如学校可以开展“把爱献给后进生”、引导学生把微笑、鼓励及适度的赞许献给后进的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弘扬和培育“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园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亲身实践中弘扬和培育“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学校还以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朋友、家人友善,“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自己的周围充满善良、善意和善举。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弘扬和培育“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三)创设氛围,在真情互动中弘扬和培育“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氛围,这如同钢铁在熔炉中冶炼需要必要的温度和条件一样。我校有来自西藏地区的120名藏族学生。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开展汉藏学生“手拉手”活动,为全校师生在真情互动中弘扬和培育“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创设了一个平台。汉藏学生“手拉手”活动,既让藏族学生更快地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汉族学生的真诚和友善,也为培育其他学生“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创设了氛围,在真情互动中弘扬和培育“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在这种氛围中,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同学之间,信任、关爱与信心、真情互动,情感与理性交融,在思想感情上形成共振、共鸣。学生置身于此,犹如置身于一个强大的磁场和熔炉。创设氛围,在真情互动中弘扬和培育“孔融让梨”式的友善精神,强烈地吸引学生、深深地陶冶学生,激励学生拿出更多的热情和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