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爱自己的心理学 心理学怎样忘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流动的水没有形状,温柔的风看不到颜色,千滋百味的爱情难以追根溯源。
01 弗洛伊德:爱一个人是为了自我实现

02 马斯洛:自我实现了之后才能去爱
另一位心理学大师马斯洛(Abraham Maslow)关于爱情的观点好似与弗洛伊德的自我实现理论恰恰相反,他在其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分析道,基础的爱情属于“社交需求”,是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后形成的较高层次的需求[2]。但这种爱情并非心理层面对爱人的追求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而是一种陪伴的需求。

对爱情的心理、精神向往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顶端“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只有达到了自我实现后,才能真正去爱另一个人。也就是当一个人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严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后,才能有能力去爱一个人。所以,爱情是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
03 小结:爱是为了自我实现还是在自我实现后才能去爱
从以上两位心理学泰斗关于爱情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弗洛伊德认为爱是为了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只有当自我实现后才能去爱。乍一看,似乎两位大师的理论南辕北辙,但细细一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关联。
弗洛伊德总结了爱一个人的动机,马斯洛分析了爱一个人需要具备的条件。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只有完成了5个需求层次才能满足心理阈值,才有多余的精力去付出、去真心爱一个人,他提及的自我实现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人生自我实现,具体是指对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也就是说,马斯洛提到的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是否有对丰富精神世界的需求。比如一个整日忙碌的人可能只有陪伴的需求,但已无多余的精神空间去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爱情。因此这样状况的人无法真心爱一个人,因为其心理需求并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条件。

之所以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实现是因为“自我实现”是多元化的,并非需要全方位达到了自我实现后才能去爱。其中,弗洛伊德认为的爱是为了自我实现正是马斯洛认为的自我实现中的一元,是构成人生情感自我实现的因素。综上所述,结合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两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真正的爱情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但产生这样的向往需要满足了自我实现需求后有多余的精神空间才能达成。
04 写在最后:爱让一个人变得完整
以上分析了弗洛伊德的马斯洛关于爱情的观点,不禁让人想起柏拉图关于爱情的“灵魂伴侣”理论。
柏拉图(Plato)在公元前385年的《会饮篇》中记录了古希腊作家阿里斯托芬在酒宴中讲述的故事[3]: 人类本来长着四条腿、四只胳膊和一个有着两张脸的头颅,但宇宙之神宙斯害怕人类的力量,因此把人分成了两半,迫使人类穷尽生命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在一生中,为了使得自己达到完满,人的其中一半总是在寻觅另一半。所以,能让彼此完整的另一半,就是所谓的“灵魂伴侣”。所以,爱情可能就是为了让一个人变得完整,变得完整后才能完成人生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