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五孔玄纹瓶真品 汝窑双鱼瓶真品欣赏
纵观我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三千年是以河南为中心,“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华史”。作为文化和文物大省,自古以来,河南的宝藏无法细数,人才名士藏龙卧虎。被尊称为“文博界老大哥”的河南博物院,更是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藏品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十大镇馆之宝特色鲜明、各具风格,其中体现宋代含蓄素雅之美的“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更是拥有许多传奇故事。

河南省博物院
北宋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河南博物院藏
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青瓷著称于世——“青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瓷器,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存世汝瓷本就不多,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位列第一”……关于汝瓷鹅颈瓶的传说,社会上流传着多种版本,然而如此精美珍贵的鹅颈瓶是被谁发现的呢?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古陶瓷大师赵青云先生。
2022年1月下旬,我们有幸邀请到90岁高龄的赵青云先生,进行《中国古陶瓷窑址发掘与研究》的访谈录制。赵老对于北宋汝窑遗址发掘和研究,以及发现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的详细情况,进行了生动的回忆讲述。
中国古陶瓷大师赵青云先生
赵青云先生,中国古陶瓷大师,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河南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钧窑、汝窑窑址考古发掘领队。对河南省古陶瓷窑址做了广泛调查和系统研究,为河南古陶瓷考古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兼任全国多所大学、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专家、顾问。
赵青云先生是国宝“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发现者,并撰写《河南陶瓷史》、《宋代汝窑》、《钧窑》等10余部专著,学术论点被国内外学术界认同,其首本专著更是获郭沫若题字。他界定了唐青花的标准及创烧与发展、北宋钧窑的历史分期、河南青白瓷的起源与发展、河南天目瓷的创烧与发展、中国白瓷的起源、汝窑考古八大新突破等,其丰富渊博的考古资历与鉴识能力被国家文物局称为“研究汝瓷、钧瓷第一人”。
从右至左:古陶瓷学者赵文斌先生
在访谈录制现场

赵青云先生与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谢群
进行现场访谈录制
赵青云先生与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文化创意产业学院院长张玉昌
进行现场访谈录制
当问起赵老当年发掘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情况时,他立刻兴奋和激动起来:“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生产青瓷享誉国内外。到了北宋晚期,皇家以‘定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瓷’而建汝官窑烧制瓷器,供皇室御用。这些精美的瓷器,不仅深得北宋皇室喜爱,而且也被历代皇室所珍藏。然而由于文献记载不详,关于如此重要的汝官窑,其窑口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千古之谜,成为了历史悬案。”
1987年赵青云先生
在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
领队进行第一次发掘
赵老认真的回忆并讲述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发掘研究全过程:“1985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在郑州召开。中央工艺美院叶喆民教授在会中提出:在1977年,他曾经与我国著名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先生,一同来到河南考察窑址,并在宝丰清凉寺窑址捡到一片天青釉汝瓷片。经测试,它与20年前所检测的故宫传世完整器基本相同。这个信息引起与会人员的高度重视,进而也使得汝官窑址的地理位置范围初显端倪。”
“郑州会议结束后,1986年,宝丰县文化馆馆长邓城宝和紫砂厂的王留现先生,又到清凉寺村进行了复查,并收集到当地农民在挖红薯窖时发现的两件天青釉笔洗。当年恰逢中国古陶瓷研究年会在西安召开,王留现先生把笔洗带到西安,经过专家鉴赏笔洗之后,与会人员为之震惊。”
“西安年会之后,上海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派人到宝丰清凉寺做了周密的调查。为了弄清汝官窑的真面目,我随同研究所名誉所长安金槐在次年春又到现场复查之后,提出了考古钻探与试掘方案,并报告省文化局审批。经省文化局研究同意后,安所长找我谈话,并郑重宣布:‘经研究决定,这次试掘由你领队,任务艰巨,但是只准成功不许失败。相信你会完成任务,参加人员由你挑选,但财政困难,仅能拨发一万元人民币,所以人员要少而精。’在充分协商并经过领导同意后,最终确定了由我们机关一名优秀的老同志毛宝亮、我和我的大儿子赵文军,共三人组成试掘小组,共同担当这一重任。”
“下村后,我们在当地先召开了多种类型座谈会,向群众说明我们的来意,并征询群众意见、收集群众所知晓的信息和当地传说。另外,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查阅文献、县志等各种资料,制定工作方案。再经过考古钻探了解地下各种遗存的分布范围。经钻探获知,该窑址总面积为110万平方米。要知道,在当时经费短缺、人员有限的情况下,任务艰巨可想而知。何况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仅靠初步试掘,想要顺利找到汝官窑口,可以说是大海捞针。虽然任务十分艰巨,但是我们三人内心都有一个信念,无论如何都要完成这一光荣使命。正是这种责任和担当,一直在提醒我们要树立信心、不能退却、不能放弃。”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博物馆
赵青云先生在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博物馆
“1987年的试掘一炮打响,两个探方发掘出有作坊、灰坑,还有一段排水渠管道,从文化层中出土大量瓷片(其中就包括汝官瓷)和窑具,根据地层堆积和叠压以及出土物表明其为宋代文化层。更重要的是,在一座作坊的拐角处,有一个小窖藏坑,坑内堆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瓷器20多件,其中有钧瓷、白地黑花、珍珠地划花、宋三彩、黑釉天目瓷等……最令人激动的是还有8件汝瓷:瓶、尊、盘、洗、带莲瓣纹的茶盏托和器盖等,而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就在其中,这就是国宝鹅颈瓶的首次发现。”
“这一刻,令我们在场的人,个个激动不已、控制不住流出惊喜的泪花。这次宝丰清凉寺试掘发现,揭开了汝官窑尘封千年的神秘面纱,使我们看到了精美的汝官窑瓷器,我国古陶瓷历史悬案被破解,圆了我们三代考古人追寻汝窑的梦想。”
国宝现世、汝窑研究取得突破性发现,然而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又有何特殊意义呢?赵老认真地解答:“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突破了过去所有对汝瓷鉴定的界定范围。过去人们提到汝瓷,常有三种说法:第一,汝瓷无大器;第二,满釉芝麻钉支烧;第三,不以刻花为重,而以釉色丰富为主。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却是底足露胎垫饼烧制,并不是芝麻支钉满釉支烧,不同于以往人们对汝瓷的鉴定标准。为此,我们特意请耿宝昌先生对这件鹅颈瓶进行鉴定,并最终确认它就是一件非常稀有珍贵的宋代汝官窑瓷器。”
“之后,我们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交给了河南博物院。《国宝档案》节目组曾经三次来河南博物院,进行现场采访并拍摄馆藏品、录制节目。经统计确认,在河南博物院36万件馆藏品、甚至10件镇馆之宝中,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位列第一。它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天蓝釉汝瓷中,唯一一件刻花作品,在全世界陶瓷领域都具有极高的重要性。而在之后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也发现过与鹅颈瓶类似的刻花作品,但釉色多为粉青或者天青,都不是天蓝釉。”
在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现场
赵青云先生向张玉昌院长讲述当年
发现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的情景
通过赵青云先生的精彩讲述,重现了国宝“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最真实的发掘过程,以及国宝独特的传奇故事,仿佛让人置身于1987年宝丰清凉寺窑址试掘的现场,内心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
考古发掘主要人员
赵老微笑着思考了片刻,娓娓道来:“河南是中国古陶瓷创烧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走进河南、了解中国。陶瓷,是集造型艺术、铸造工艺、装饰技法、线条刻划及东方美学于一体,达到完美的极致,为世界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庞大的贡献。自古以来,中国被誉为瓷器之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前人的潜心研究,与当今广大收藏爱好者的传承与保护,为我们学习、探讨、鉴赏与研究古陶瓷,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珍贵的事实依据,值得赞赏和效仿。同时也希望专家同仁和有志青年,继承前辈的意志,有责任、有担当,把当今古陶瓷研究中的一些空缺和历史悬案,能早日破解,为中国陶瓷考古发掘与研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如考古研究,是凭借着考古人在各处遗址辛勤发掘、孜孜不倦努力探索才取得了许多伟大成就,绝非靠着一些只坐在办公室的理论家去“纸上谈兵”。从赵青云先生身上,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到,中国古陶瓷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璀璨浓郁的艺术色彩,而且体现出,我国在古陶瓷方面的研究更是经历了几代考古人不懈努力地传承与发展。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作为后辈,我们应当心存感激和庆幸,能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来学习中国古陶瓷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真正的是站在了无数巨人的肩膀之上。
虎年春节的钟声早已敲过,“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在央视春晚隆重亮相,被誉为是春晚最大的“腕”,舞蹈诗剧选段《只此青绿》和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则凭借着浓厚文化气息震惊中外。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剧照
河南电视台顶着“晚会卷王”的头衔,从《唐宫夜宴》到《国色天香》和《元夕之约》,河南卫视在“卷”自己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被评为最具文化底蕴卫视。
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剧照
第24届冬奥会今年在北京召开,从开幕式的“迎客松”到闭幕式的“惜别柳”,中国向全世界人民表达了强大的文化自信以及独特的中华浪漫。
这些不禁都使我回想起赵青云先生所说的“走进河南,了解中国”。正如对外传播里一个有趣的课题:河南之于中国,约等于,中国之于世界。如今的中国,不断雕琢、铸造、丰富着自身中华文化自信,稳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河南的“破局点”也正是通过文化自信和文化产品让自己“出圈”,打破外界固有偏见和歧视。
河南卫视《洛神水赋》剧照
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国家的大力推动与宣传,文化、传统、古董、博物馆……这些词汇已然成为了新潮流和爆款IP,河南甚至还有了一个新头衔——“网红”宝藏大省。
河南卫视《龙门金刚》剧照
人们常说,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从三皇五帝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埋藏了20多个朝代,曾有200多位帝王在这里生活过,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新郑黄帝故里、周口伏羲太昊陵、安阳殷墟、登封中岳嵩山少林寺……论文化家底和历史资源厚重,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河南不输任何一个省。
河南卫视《国色天香》剧照
身为年轻一辈的河南人,我们应当拥有这份自豪与骄傲,同时保持着对家乡文化的敬畏感,去了解、学习、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运用新型科学技术将其传承、创新并发扬光大,更要继承前辈的意志,有责任、有担当,跟随时代的潮流,令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让这片古老而现代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让人们享受文化、反哺文化、创造文化、一同见证着河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多彩壮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古陶瓷研究学者张玉昌先生
揭开千古之谜:柴窑在河南
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
从蛮子营47件窖藏,谈民藏汝瓷
在文物鉴定中 以“老、普、残”和“国外认可”为标准的错误观点
文物鉴定中六大错误观点之三 以“不可能”为鉴定标准的错误观点
对文物鉴定中六大错误观点的分析之一
对文物鉴定中六大错误观点的分析之二
文物鉴定六大错误观点分析四 以“民间无国宝”为标准的错误观点
对汝窑六大错误理论的分析
钱绍武先生一路走好 范曾先生最敬佩的艺术大师是谁?就是钱绍武先生
邓英:平凡生活即是不凡艺术
看热剧《尚食》聊定窑瓷器
大唐第一鼓——鲁山花瓷腰鼓
观木闻香赏崖柏之一 何为崖柏?
观木闻香赏崖柏之二 崖柏分类
观木闻香赏崖柏之三 崖柏鉴赏
观木闻香赏崖柏之四 崖柏医药价值